解读史记;留候世家;:张良的故事

  张良(约前250—前186年),字子房,颍川城父人,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、大臣,与韩信、萧何并称为“汉初三杰”。

  张良的祖父、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(今河南禹州)任过五代韩王之相。

  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,保存实力,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,使刘邦得以脱身。后又以出色的智谋,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,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,被封为留侯。

  他精通黄老之道,不留恋权位,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。张良去世后,谥为文成侯。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。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:“夫运筹策帷帐之中,决胜于千里之外,吾不如子房。”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、文韬武略。后世敬其谋略出众,称其为“谋圣”。

  司马迁的《史记》是以本纪、表、书、世家、列传五体构成,其中“世家”记录着活跃在帝王身边的贵族、侯王的兴衰史,《留候世家》便是一个典型的事例。留候就是指有着“汉初第一谋臣”之称的张良。

  张良、萧何、韩信被史家誉为“汉初三杰”。萧何为刘邦的幕僚长,位列第一功臣,但他的政治生涯并不乐观,最后被刘邦所猜疑,被捕下狱,险些治罪;韩信拥有重兵,战功赫赫,但素来被刘邦所猜忌,最终难逃被诛杀的厄运,可悲可叹;唯有“谋臣中的第一高人”张良,在汉初帝王争霸的历史舞台上成功地扮演了“王者师”的角色,始终受到刘邦的尊重,以至于成为古往今来能够运用政治智慧来保护自己的范例。

 

  司马迁在《留候世家》的记述中,文学色彩并不是多浓厚,前后都是运用了一种平淡朴实的笔法,描述了张良如何从一个拥有报国之志的青年,如何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汉王出谋划策,争夺天下,然后在政治生涯的鼎盛时期又急流勇退的传奇而又富有智慧的一生。民初史学家李景星在其《四史评议》一书中论曰:“史传例不称字,而《留侯世家》独称字,以高帝常字之也。凡此,皆太史公推重子房处。盖子房乃汉初第一谋臣,又为谋臣中第一高人,其策谋甚多……”又曰:“《留候世家》尤妙在‘老人授书’及‘四皓定太子’两段,全于淡处着笔,虚处传神,使留候的逸情高致一一托出,信乎其为文字中之神品也。”

  《圯上逢黄石公》一段,有传奇色彩,但司马迁未加任何修饰,就像给我们讲述一个很亲近很实在的故事。张良桥上遇黄石公,正是自己的理想抱负遭受挫折的时候。他博浪沙击杀秦始皇不成,历经十年磨难,巧遇黄石公,从为老人拾鞋穿鞋,几次相会,到老人赠书,展示出张良的不凡气量和隐忍有容的人格魅力,也说明了张良已经从一个江湖的豪侠之士,变成了一个成熟、深沉、机智识变的不平凡人物,为后来成为“王者师”埋下了伏笔。

  《谏止复立六国》是张良政治智慧的一个出色表现。当时刘邦被项羽困在荣城,忧心如焚,急不可待的寻求破楚的良策。在这种情况下,一些人提出了重新封立六国,想借助六国君臣百姓的力量来削弱楚国。刘邦把握不准,就去征求张良的意见,张良当时就对这一决策进行了否决,并且针锋相对的论证了这一策略的不可行性,同时指出了这一策略失误的八条原因。

  张良巧妙地以商汤伐夏桀而仍然封其后人于封地为例,把楚汉相争的严酷现实和商汤伐夏桀、武王伐纣的历史加以对比分析,最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:如果重新封立六国,只能断送汉王创下的伟业。